30
2021.06

不同年龄阶段的爱眼指南,简单总结要点

 
婴儿期:筛查先天性眼病
 
新生儿期是视力发育的敏感时期。婴儿出生后,应筛查有无先天性眼病。如先天性青光眼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,如果发现及时,处理得当,可以使孩子保留一定的视力。
 
有眼病家族史的孩子、低体重儿、早产儿,更要重视眼睛检查。
 
 
学龄前:定期验光检查,建立屈光档案
 
两三岁到六岁,孩子眼睛的可塑性强。在此阶段,由于孩子多不能准确地表达其视觉状况,远视、散光、屈光参差、斜视、弱视等毛病,不太容易被发现。等到6岁以后有明显症状,将延误病情。
 
建议学龄前儿童,应每半年或一年做一次视力、验光检查,并给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手册,及时了解屈光发育动态。

 
学龄期:合理用眼,增加户外运动
 
学龄期少年儿童应合理科学用眼,预防近视。简单易行的就是每天坚持2个小时以上户外活动。近距离高强度用眼时,遵循“3个20原则”,即用眼20min后应眺望远处20英尺(约6米)外20秒。
 
对于已经近视的少年儿童,应关注其近视发展速率,如果过快,要使用药物或塑形镜进行干预。
 
 
中青年:干眼症逐渐“年轻化”,请放下手机
 
干眼不是现在才有的眼病,但是近年来越来越普遍。上班对着电脑,下班对着手机,是大部分中青年的常态,由于长时间看电子产品,也带来视频终端综合征。 
 
预防干眼症主要依靠个人的自控能力,避免长时间看电脑手机,不要关灯用电脑手机,不要一整天戴着隐形眼镜,提醒自己多眨眼。如果有条件,不妨参考学校的作息规律,每连续对着电脑手机一小时,休息2-3min,让眼睛放松放松。尽量能离开座位,看看远方。
 
 
中老年:眼底一张照,眼病早知道
 
如果将眼睛比作相机,那么从40岁开始,就要关注底片的问题了。凭借眼底彩照,不仅医生可以清楚看到患者的视神经、黄斑、眼底血管等情况,根据它们的状态来评估眼睛存在什么疾病,而且不同时期的眼底照片对比,还可知道疾病的变化,更好配合医生的治疗。
 
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,我国老视、白内障人数逐渐增加,而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方法。相较于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体,三焦点人工晶体突破了传统技术对中距离视力的限制,可满足远、中、近全程视力需要,不仅帮助白内障患者 “复明”看得见,还要看得清、看得好。而且,三焦点人工晶体可覆盖全程视力,解决近视、老花、白内障。

 
【温馨提示】

本站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或者治疗标准,如有需要了解或帮助,请咨询【在线客服】,也可以拨打进行咨询